服务热线:
139-1030-6625
133-8147-1472
关于永真
walk into JINGRUI
关于永真
公司新闻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关于永真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人工智能技术首落包头为“磁谷”赋能

作者:官方发布│公司新闻
2022-05-27

    近日,在内蒙古包头市稀土应用产业园区一家磁性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台AI智能质检机器人正在紧张工作,随着光电的闪烁,由该公司生产的稀土扁平磁钢成品被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类,分传到不同区域,一批产品的检测很快完成。

    据了解,这是热度持续升温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包头的落地应用,这一新型技术在稀土产业的实践性应用,将推动包头稀土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助力中国“磁谷”建设提速疾进。

微信截图_20220527171547.png


包头,AI人工智能来了

当天,历经3年建设的这家磁性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让秋日里的稀土高新区稀土应用产业园区多了几分喧嚣和热闹。

从北京迁址到包头,由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型企业家刘永清创办的这家科技型企业,不仅将钕铁硼稀土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人脉资源带回包头,还将世界前沿的AI人工智能质检技术引入包头,刷新了人们对质量检测的认知。

在成品检测车间,公司总经理刘静介绍说:“别看我们的磁材产品很小,它的外径工差、内控工差、厚度工差等都需要严格检测,过去我们全是手工的,靠人眼识别,效率太低。后来我们上了自动化设备,帮助我们解决了80%的问题。但产品有裂片、起泡的,还需要一部分人工来复检。但这台AI智能质检机器人一启用,人工从40人减少到10人,不用再加人,就可以完成检测工作。”

对于人工智能落地包头应用于生产,刘静也相当满意,“我们经过测试,发现比起其他机器设备,AI智能质检机器人完全可以跟人眼媲美。这样的话,机器挑完了我们就可以直接发货了。”

35582984377384589.jpg


在刘静看来,在人工成本不断增大,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我感觉这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成品检测车间主任刘敏也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产品更有竞争力,过去一批产品他们连选片到人工检验再到发货,大约需要5、6个小时。利用智能质检机器人后速度非常快,只要1、2个小时就完成了,加快了发货速度,赢得了时间。

一家设备提供商公司的董事长崔忠伟博士表示,工业上有大量的外观质检,这一环节用人量特别大,过去他们用像计算机视觉这种自动化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并不显著。“现在像智能质检机器人能代替五个人工,只需要支付一个人工的费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驱动力,它对工业的主要作用是使生产力倍增,我们经常说的“赋能”概念。

而其中,AI视觉赋能工业质检是一个主要应用方向,用AI视觉技术把生产线的人力质检彻底代替下来,不仅可以解放劳动力,还能大大提高生产质量,为中国进入质量型增长社会提供技术基础。

AI赋能工业从2016年之后,一直是全球高科技竞争的热点,谁赢得了AI,谁就赢得了未来的竞争。

“目前,中国AI视觉赋能工业质检已经跑在了前面。”崔忠伟自豪地说:“以领邦智能为例,我们今年5月率先向全球发布了首批产品 ,而且该产品的十多项技术专利全部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稀土高新区相关领导也表示,此次首台产品在稀土领域的应用,也将撬动稀土产业向智能化方向挺进,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35583024840702972.jpg

为发展,更为了一种情怀

事实上,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让技术应用于现实生产,一直是科技型企业家刘永清毕生的实践。

这个8岁就随父亲在固阳县大后山里放牛的内蒙古人,30岁时从内蒙古走到北京,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习并留校。在校期间,他的科研成果先后曾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北京工业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获得多项专利。

让好技术用在生产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38岁时,刘永清毅然下海创业,在打拼出一番天地后,在他70岁之时又决定带着子女返回包头,开始在家乡的二次创业。

选择回包头,刘永清有着自己的考量。首先包头是稀土原料的原产地,政府又出资解决了钕铁硼一道环节的电镀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这一切的优势都吸引他的心向家乡靠近。

之后他了解到,包头要建成从稀土资源到毛坯生产、到后加工及电镀全产业链,一批稀土企业已经集聚到包头。他立刻决定回归包头。

“过去我是站在北京看中国,现在是要站在包头看世界,因为包头是世界的稀土中心,是‘磁谷’。”刘永清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公司在稀土应用产业园区购地50亩,专门从事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刘永清虽然身体欠佳,却经常要去工地走走看看。但就在项目即将建成的2018年,却不幸憾然离世。

同样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女儿刘静,开始肩负起父亲的期望和使命,安下心来要在包头稀土领域大干一场。据了解,新建成的项目采用全部先进技术,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产3000吨新能源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能力,产值将达到6亿元。

“其实,作为一家磁性材料企业回到包头,可以说是为了发展,更为了一种情怀。”刘静说,父亲之前一直心心念念要回包头,想以一己之力回报家乡,如今公司的建成,也算了了父辈的一个心愿。

作为老一辈创业者,刘永清过去总爱说一句话,“把一分钱当成8分钱花”。在改革开放风生潮起的大时代,他靠着自己的科技成果和过硬的科研攻关能力,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市场竞争中稳稳站住了脚跟。

如今新时代下,作为新一代创业者,刘静仍然笃信科技成果的应用可以为产业“赋能”,科技的力量可以为中国“磁谷”助力。她说,开业那天,他们特意邀请了父亲北京理工大学等科技界的朋友来到包头,“我们想把这些人脉资源利用起来,为包头‘磁谷’建设提供更多科技助力。”

对于未来的发展,刘静信心十足,“现在我们正朝着父亲设计的方向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有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们有信心把事业做大、做好、做强。”